写这篇文章时,我考虑过是否需要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,说明我们具体如何预判结果,毕竟成功率已经超过六成,不过我认为推广数据分析是数据工作者分内的工作,我们投身数据领域多年,目标就是提升社会对数据分析的认知,从而让整个行业得到发展。
那么无需多言,概括几点看法,也是系统必须涵盖的推算范畴和要素,以篮球联赛为例,供各位借鉴,若有欠妥,敬请指正!
进攻效率与防守效率
一、团队情况:
团队状况主要由攻防表现,进攻四大关键指标,比赛节奏调整,以及赛事难度构成
进攻效率与防守效率:
核心数据:每百场得分情况以及每百场失分状况,排除了比赛快慢的干扰,堪称评估队伍攻守能力的标杆依据。
透彻研究:不能只关注赛季整体数据,还得考察最近情况,比如最近十五场比赛建立的效率记录。某个队伍在开赛阶段成绩平平,但近期攻守两端效率显著增强,或许会被市场低估。
这是NBA数据分析中经典的框架,将进攻和防守进一步拆解:
进攻关键指标包括:精准得分能力、失误控制程度、后场篮板把握力、吸引犯规技巧。通过考察对手哪个方面存在短板,比如某个队伍防守效率不高,就能预判其易受攻击的环节,并制定相应策略。
防守四要素: 同理,是防守端的对应四项。
节奏:
重要参考数据:单位48分钟内的对局次数。比赛进展速度决定了整场对抗的总交锋数,直接关系到最终积分的多少。当快速推进的队伍,例如步行者,遇上缓慢进行的队伍,比如尼克斯,双方在比赛步调上的较量变得非常关键。
赛程强度:
队伍以往的竞争对象,是以实力强劲的居多,还是以实力较弱的为主?这一点,关乎其比赛成绩和基础信息的真实程度。为了精确分析,系统必须能够判断比赛难度的变化,并且据此进行修正。
数据优先
二、数据优先
当下许多人进行数据预测时,常参考过去的经验做法,因此整合数据显得尤为关键,例如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匹配,分析防守成效,这些都不只是简单记录数据,单纯记录的数据往往包含较多干扰因素,会对预测结果造成干扰(如有疑问可留言交流!)
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,应当把预测性数据放在首位,例如效率数值和最近的发展走向,而不是单纯依赖结果性数据,比如直接的输赢记录。
调整权重时,应优先考虑球员的当前表现和近期发挥情况,具体可以参考他最近十到二十场比赛的数据,而不是依据整个赛季的平均数据来评估。
设计一套评估“外部条件”的计分机制,比如背靠背客场挑战减去两分,为季后赛全力以赴增加三分,然后把这个计分标准当作分析工具的一个指标。
不断更新:职业篮球联赛是一个持续演变的组织,其战术运用和运动员表现经常变动。该系统必须反复利用最新信息进行核实和修正。
三、关键因素
队伍由队员构成,明星球员的显著影响和重要交锋常常是偏离常规分析的变数。
球员可用性:
这是关键考量之一! 需要核实关键球员能否上场,比如他们是否受伤,或者是否轮换休息,这是进行判断的基础。如果缺少一名顶尖的运动员,特别是那些既能进攻又能防守的选手,那么队伍的整体水平会受到非常显著的影响。
需要获取信息:球员的详细受伤情况说明、机构发布的正式声明、同行随行人员的消息。
个人高级数据指标:
Plus-Minus (PIPM)和Plus-Minus (EPM)是当前最顶尖的整体评价体系,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估一个运动员在对抗中所发挥的整体作用,涵盖攻守两端的表现
使用程度: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完成得分动作的比例。能够明确指出队伍中主要的得分发起者和完成者。
对位优势:
这是战术核心。数据分析需要模拟关键对位。
那支队伍的主力中锋防守时的移动迟缓,另一支队伍则精于利用掩护配合,并且他们有得分能力极强的后卫球员。这种对阵情况,很可能会成为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因素。
如何评估:可以查阅双方球员过往交手记录,或者借助监测信息(数据),研究在某个特定防守者实施防守的情况下,进攻者投篮准确率的波动情况。
轮换模式与阵容数据:
教练的习惯是什么?主要轮换阵容是哪5个人?
核心数据:各种阵容搭配的净胜分情况。部分替补阵型或许会显得漏洞百出,而某些特定配置例如“五小阵型”却可能极具攻击力。因此明确各队主力阵型的实际发挥非常关键。
关键因素
实际上,以篮球联赛为例,整体上存在一个大的背景,但除去那些条件,你无法让一个实力较弱的队伍直接击败一个实力强大的队伍,从而直接赢得总冠军,你也无法让一个实力强大的队伍一直压倒一个实力较弱的队伍,我们在寻找数据模式的时候,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洞察人的本性以及规律。